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周易古经跋(三 淳祐九年正月 宋 · 税与权
 出处:全宋文卷七八六五、易学启蒙古经传
予既本邵子定著《周易古经》上下篇与《十翼》如前,而谓昉乱圣经者,汉、魏以来诸儒之罪,而王弼、韩康伯尤其罪之魁者也。
或靳之曰:「嘻,其甚矣!
《易》非王、韩,何以传至今?
子独不见先正尝黜与注疏异说者乎」?
予曰:不然。
《易》更三圣,虽暴秦焚书,《易》以卜筮获免,此殆天未丧斯文也。
按《西汉儒林传》,费直始以彖、象、《系辞》、《文言》十篇解说上下经,岂曾错杂二篇与《十翼》哉。
东汉马、郑首乱圣经,王、韩尤而效之,故范宁著论,谓「浮虚相扇,儒雅日替,其原起于王弼、何晏,其罪深于桀纣
桀纣之罪祸一世,王、何之罪迷历代」。
予尝考王、何与韩三人之本末,盖王、何同仕正始,而以曹爽兄弟为主。
尚老、庄,世讥其叙浮义则丽辞溢目,造阴阳则妙赜无间,然坐曹爽党而摈。
晏则自以为与夏侯太初、司马子元得《易》之神深者,亦坐曹爽而族。
康伯,虽孔氏颖达言其亲授学于王弼,然诋《序卦》非《易》之缊,已无忌惮,而史载其与袁宏辩谦亦卑,而无甚高论。
本朝接南北五代道丧文弊之后,一时名卿,姑以注疏不可倍,而矫士习之轻浮,遂使世之父祖诏子孙,师诏其弟子,锢成风俗,牢不可破。
不知《易》经数圣人手,而《论语》乃亲传孔门格言,岂彼晏等仕操、懿者,可污篇端而擅古注、集解之笔哉。
孔子大圣人,迁、固以为晚而喜《易》,读之韦编三绝
紫阳翁以《史记世家》订之,谓孔子反鲁,实哀公十六年丁巳,时年六十八。
然定《书》、删《诗》、正《乐》、序《易》、彖、象、《说卦》、《文言》,有「假我数年,卒以学《易》」等语。
然则紫阳翁盖信迁、固「晚而喜《易》」,而不信何晏《论语集解》「五十以学《易》」云耳。
虽弱冠而废死,康伯踰四十,惑于日者而病死,乃敢干乱文王、周公之经,而轻訾孔子《十翼》,揆以《春秋》斧钺,诛绝不贷。
而三圣遗经,奚待若人而传?
千百年间,仅有范宁声其罪而讨之。
子以予言为过,岂是非好恶果异乎我心之所同然哉。
因答或人,而志其说于此。
岁己酉正月与权谨三书之。
奏罢曹爽等典兵 曹魏 · 晋宣帝
 出处:全晋文卷一
臣昔从辽东还,先帝诏陛下、秦王及臣升御床,把臣臂,深以后事为念。
臣言「二祖亦属臣以后事为念。
此自陛下所见,无所忧苦;
万一有不如意,臣当以死奉明诏」。
黄门令董箕等,才人侍疾者,皆所闻知。
大将军爽背弃顾命,败乱国典,内则僭拟,外专威权;
破坏诸营,尽据禁兵,群官要职,皆置所亲;
殿中宿卫,历世旧人,皆复斥出,欲置新人,以树私计;
根据盘互,纵恣日甚。
外既如此,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,专共交关,看察至尊,候伺神器,离间二宫,伤害骨肉。
天下汹汹,人怀危惧,陛下但为寄坐,岂得久安,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。
臣虽朽迈,敢忘往言?
赵高极意,秦氏以灭;
吕、霍早断,汉祚永世
此乃陛下之大鉴,臣授命之时也。
太尉臣济、尚书令臣孚等,皆以为有无君之心,兄弟不宜典兵宿卫,奏永宁宫。
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。
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、羲、训吏兵,以侯就第,不得逗留以稽车驾。
敢有稽留,便以军法从事,臣辄力疾将兵屯洛水浮桥,伺察非常(《魏志·曹爽传》,又略见《晋书·宣帝纪》。)
曹爽 曹魏 · 晋宣帝
 出处:全晋文卷一
初不知乏粮,甚怀踧踖。
令致米一百斛,并肉脯、盐豉、大豆(《魏志·曹爽传》注引《魏末传》)
司马宣王 曹魏 · 曹爽
 出处:全三国文 卷二十
贱子爽,哀惶恐怖,无状招祸,分受屠灭,前遣家人迎粮,于今未反,数日乏匮,当烦见饷,以继旦夕(《魏志·曹爽传》》注引《魏末传》)
毕轨鲜卑失利表 曹魏 · 蒋济
 出处:全三国文 卷三十三
毕轨前失,即往不咎,但恐是后,难可以再。
凡人材有长短,不可强成。
文雅志意,自为美器。
今失并州,换置他州,若入居显职,不毁其德,于国事实善。
此安危之要,唯圣恩察之(《魏志·曹爽传》注引《魏略》)
曹爽辞封邑疏 曹魏 · 蒋济
 出处:全三国文 卷三十三
臣忝宠上司,而敢包藏祸心,此臣之无任也。
太傅奋独断之策,陛下明其忠节,罪人伏诛,社稷之福也。
夫封宠庆赏,必加有功。
今论谋则臣不先知,语战则非臣所率,而上失其制,下受其弊。
臣备宰司,民所具瞻。
诚恐冒赏之渐自此而兴,推让之风由此而废(《魏志·蒋济传》)
太尉司马懿太傅 曹魏 · 孙资
 出处:全三国文 卷三十二
昔吴汉佐光武,有征定四方之功,为大司马,名称于今。
太尉体道(一作体履)正直,尽忠三世,南擒孟达,西破蜀虏,东灭公孙渊,功盖海内。
先帝本以前后欲更其位者辄不弥久,是以迟迟不施行耳。
大将军太尉宜为大司马,既合先帝本旨,又放推让,进德尚勋,乃欲明贤良、辨等列、顺长少也。
虽旦、奭之属,宗师吕望,念在引领以处其下,何以过哉!
朕甚嘉焉。
朕惟先帝固知君子乐天知命,纤芥细疑,不足为忌,当顾柏人彭亡之文,故用低回,有意未遂耳!
斯亦先帝敬重大臣,恩爱深厚之至也。
周成王建保傅之官,近汉显宗邓禹太傅,皆所以优崇俊乂,必有尊也。
其以太尉太傅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(《魏志·曹爽传》注引《魏书》。帝使中书监刘放令孙资为诏。又略见《魏志·齐王芳纪》)
甲乙论 蜀汉 · 费祎
 出处:全三国文 卷六十二
甲以为曹爽兄弟,凡品庸人,苟以宗子枝属,得蒙顾命之任,而骄奢僭逸,交非其人,私树朋党,谋以乱国。
懿奋诛讨,一朝殄尽,此所以称其任,副士民之望也。
乙以为懿感曹仲附己不一,岂与相干?
事势不专,以此阴成疵瑕。
初无忠告侃尔之训,一朝屠戮,谗其不意,岂大人经国笃本之事乎!
信有谋主之心,大逆已构,而发兵之日,更以芳委兄弟。
懿父子从后闭门举兵,蹙而向芳,必无悉(有脱字。)宁,忠臣为君深虑之谓乎?
以此推之,无大恶明矣。
若懿以奢僭,废之刑之可也。
灭其尺口,被以不义,绝子丹血食,及何晏子魏之亲甥,亦与同戮,为僭滥不当矣(《蜀志·费祎传》注引殷基《通语》)
杜挚 曹魏 · 毌丘俭
 押支韵
凤鸟翔京邑,哀鸣有所思。
才为圣世出,德音何不怡。
八子未际遇,今者遭明时。
胡康出垄亩,杨伟无根基。
飞腾冲云天,奋迅协光熙。
骏骥骨法异,伯乐观知之。
但当养羽翮,鸿举必有期。
体无纤微疾,安用问良医。
联翩轻栖集,还为燕雀嗤。
韩众药虽良,恐便不能治。
悠悠千里情,薄言答嘉诗。
信心感诸中,中实不在辞(○《三国志》刘劭传注。广《文选》十。《诗纪》十七。○《三国志》注。臣松之案。魏朝自微而显者。不闻胡康。疑是孟康。康事见杜恕传。杨伟曹爽传。)
为兄爽表司马懿为太传大司马 曹魏 · 曹义
 出处:全三国文 卷二十
臣亡父真,奉事三朝,入备冢宰,出为上将,先帝以臣肺腑遗绪,奖饰拔擢,典兵禁省,进无忠恪积累之行,退无羔羊自公之节。
先帝圣体不豫,臣虽奔走侍疾尝药,曾无精诚翼日之应。
猥与太尉懿俱受遗诏,且惭且惧,靡所底告。
臣闻虞舜序贤,以稷契为先;
成汤褒功,以伊吕为首。
审选博举,优劣得所。
斯诚辅世长民之大经,录勋报功之令典,自古以来,未之或阙。
今臣虚暗,位冠朝首,顾惟越次,中心愧惕,敢竭愚情,陈写至实:夫天下之达道者三,谓德、爵、齿也。
本以高明中正,处上司之位,名足镇众,义足率下,一也;
包怀大略,允文允武,仍立征伐之勋,遐迩归功,二也;
万里旋旆,亲受遗诏,翼亮皇家,内外所向,三也。
加之耆艾,纪纲邦国,体练朝正,论德则过于吉甫樊仲,课功则逾于方叔召虎
凡此数者,实兼之。
臣抱空名而处其右,天下之人,将谓臣以宗室见私,知进而不知退。
陛下岐嶷,克明克类。
如有以察臣之言,臣以为宜以为太傅大司马,上昭陛下进贤之明,中显懿身文武之实,下使愚臣免于谤诮(《魏志·曹爽传》注引《魏书》,使弟义为表。)
郭淮 曹魏 · 文钦
 出处:全三国文 卷四十一
大将军昭伯太傅伯俱受顾命,登床把臂,托付天下,此远近所知。
后以势利,乃绝其祀,及其亲党,皆一时之俊,可为痛心,奈何奈何!
公侯恃与大司马公恩亲分著,义贯金石,当此之时,想益毒痛,有不可堪也。
王太尉嫌其专朝,潜欲举兵,事竟不捷,复受诛夷,害及楚王,想甚追恨。
太傅既亡,然其子师继承父业,肆其虐暴,日月滋甚,放主弑后,残戮忠良,包藏祸心,遂至篡弑。
此可忍也。
孰不可忍?
钦以名义大故,事君有节,忠愤内发,忘寝与食,无所吝顾也。
毌丘子邦自与父书,腾说公侯尽事主之义,欲奋白发,同符太公。
惟须东问,影响相应。
闻问之日,能不慷慨!
是以不顾妻孥之痛,即与毋丘镇东举义兵三万馀人,西趋京师,欲扶持王室,扫除奸逆。
企踵西望,不得声问,鲁望高子,不足喻急。
夫当仁不让,况救君之难,度道远艰,故不果期要耳。
同舟共济,安危势同,祸痛已连,非言饰所解,自分侯所明也。
共事曹氏,积信魏朝,行道之人,皆所知见。
然在朝之士,冒利偷生,烈士所耻,公侯所贱,贾竖不忍为也,况当途之士邪?
军屯住项,小人以闰月十六日别进兵,就于乐嘉城讨师,师之徒众,寻时崩溃,其所斩截,不复訾原,但当长驱径至京师,而流言先至,毋丘不复详之,更谓小人为误,诸军便尔瓦解。
毋丘还走,追寻释解无所及。
小人还项,复遇王基等十二军,追寻毋丘,进兵讨之,即时克破,所向全胜,要那后无继何?
孤军梁昌,进退失所,还据寿春寿春复走,狼狈踬阂,无复他计,惟当归命大吴,借兵乞食,继踵伍员耳。
不若仆隶,如何快心复君之雠,永使曹氏少享血食,此亦大国之所佑念也。
想公侯不使程婴、杵臼擅名于前代,而使大魏独无鹰扬之士与?
今大吴敦崇大义,深见悯悼。
然仆于国大分连接,远同一势,日欲俱举,分分中国,不愿偏取,以为己有。
公侯必欲共忍帅,胸怀宜广大,势恐秦川之卒不可孤举。
今者之计,宜屈己伸人,托命归汉,东西俱举,尔乃可克定师党耳。
深思鄙言,若愚计可从,宜使汉军克制期要,使六合校考,与周、召同封,以托付儿孙。
此亦非小事也。
大丈夫宁处其落落,是以远呈忠心,时望嘉应(《魏志·毌丘俭传》》注。)
傅嘏(《三国·刘表传》注,《北堂书钞》七十六) 西晋 · 傅玄
 出处:全晋文 卷五十
傅嘏字兰若(《北堂书钞》六十),祖父睿,代郡太守
父充,黄门侍郎弱冠知名)
是时何晏以材辩显于贵戚之间,邓飏好变通,合徒党,鬻声名于闾阎,而夏侯玄以贵臣子少有重名,为之宗主,皆求交于而不纳也。
友人荀粲,有清识远志,然犹怪之。
曰:「夏侯泰初一时之杰,虚心交子,合则好成,不合则怨至。
二贤不睦,非国之利,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」。
答之曰:「泰初志大其量,能合虚声而无实才。
何平叔言远而情近,好辩而无诚,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。
邓玄茂有为而无终,外要名利,内无关钥,贵同恶异,多言而妒前;
多言多衅,妒前无亲。
以吾观此三人者,皆败德也。
远之犹恐祸及,况昵之乎司马宣王请为从事中郎曹爽诛)
河南尹(此四字依《艺文类聚》六加)河南尹内掌帝都,外统京畿,兼古六乡六遂之士。
其民异方杂居,多豪门大族,商贾胡貊,天下四方会,利之所聚,而奸之所行。
前尹司马芝,举其纲而太简,次尹刘静,综其目而太密,后尹李胜,毁常法以收一时之声。
嘏立司马氏之纲统,裁刘氏之纲目以经纬之,李氏所毁以渐补之。
郡有七百吏,半非旧也。
河南俗党五官掾功曹典选职,皆授其本国人,无用异邦人者,嘏各举其良而对用之,官曹分职,而后以次考核之。
其治以德教为本,然持法有恒,简而不可犯,见理识情,狱讼不加槚楚,而得其实,不为小惠,有所荐达及大有益于民事,皆隐其端迹,若不由己出,故当时无赫赫之名,吏民久而后安之。
尚书,事小大无不综,嘏既达治好正,而有清理识要,好论才性,原本精微,鲜能及之。
司隶校尉钟会年甚少,嘏以明智交会。
初,李丰与嘏同州,少有显名,早历大官,内外称之,嘏又不善也。
谓同志曰:「丰饰伪而多疑,矜小失而味于权利,若处庸庸者可也。
自任机事,遭明者必死」。
丰后为中书令,与夏侯玄俱祸,卒如嘏言。
嘏自少与冀州刺史裴徽散骑常侍荀《虎甘》善,、《虎甘》早亡。
又与镇北将军何曾司空陈泰、尚书仆射荀顗、后将军钟毓并善,相与综朝事,俱为名臣(《三国·魏·傅嘏传》注。案:自卷三末至此,言三国事甚多,《晋书·傅玄传》云:举秀才,除郎中,与东海缪施俱选入著作,撰集《魏书》。《史通·外篇》《三国志》云:《魏史》司隶校尉傅玄等复共择定,则此或即底本也。)
傅子补遗下 其十六 西晋 · 傅玄
 出处:全晋文 卷五十
太祖刘晔蒋济、胡质等五人,皆扬州名士。
每舍亭传,未尝不讲,所以见重;
内论国邑先贤、御贼固守、行军进退之宜,外料敌之变化、彼我虚实、战争之术,夙夜不懈。
独卧车中,终不一言。
怪而问之,答曰:「对明主非精神不接,精神可学而得乎」?
太祖果问扬州先贤,贼之形势。
四人争对,待次而言,再见如此,太祖每和说,而终不一言。
四人笑之,后一见太祖止无所复问,乃设远言以动太祖太祖适知便止,若是者三。
其旨趣以为远言宜征精神,独见以尽其机,不宜于猥坐说也。
太祖已探见其心矣。
坐罢,寻以四人为令,而授以心腹之任;
每有疑事,辄以函问,至一夜数十至耳汉中平进曰:今举汉中人震恐,其势自倾,因其倾而击之,无不克也。若小缓之,则不可犯矣。)
居七日,蜀降者说:「蜀中一日数十惊,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」。
太祖延问晔曰:「今尚可击否」?
晔曰:「今已小定,未可击也」。
太祖时魏讽有重名,自卿相已下皆倾心交之。
其后孟达刘备文帝,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。
晔一见、达,而皆云必反,卒如其言。
孙权遣使求降,以问晔。
晔对曰:「权无故求降,必内有急。
前袭杀关羽,取荆州四郡,怒,必大兴师伐之。
外有强寇,众心不安,又恐中国乘其衅而伐之,故委地求降,一以却中国之兵,二则假中国之援,以强其众而疑敌人。
权善用兵,见策知变,其计必出于此。
今天下三分,中国十有其八。
吴蜀各保一州,阻山依水,有急相救,此小国之利也。
今还自相攻,天亡之也。
宜大兴师,径渡江袭其内。
蜀攻其外,我袭其内,吴之亡不出旬月矣。
吴亡则蜀孤。
若割吴半,蜀固不能久存,况蜀得其外,我得其内乎」!
曰:人称臣降而伐之,疑天下欲来者心,必以为惧,其一不可,孤何不且受吴降,而袭蜀之后乎?
对曰:「蜀远吴近,又闻中国伐之,便还军,不能止也。
已怒,故兴兵击吴,闻我伐吴,知吴必亡,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,必不改计抑怒救吴,必然之势也」。
不听,遂受吴降,即拜吴王,晔又进曰:「不可,先帝征伐,天下兼其八,威震海内,陛下受禅即真,德合天地,声暨四远,此实然之势,非卑臣颂言也。
虽有雄才,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,官轻势卑。
士民有畏中国心,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。
不得已受其降,可进其将军号,封十万户侯,不可即以为王也。
夫王位,去天子一阶耳,其礼秩服御相乱也。
彼直为侯,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义也。
我信其伪降,就封殖之,崇其位号,定其君臣,是为虎傅翼也。
既受王位,却蜀兵之后,外尽礼事中国,使其国内皆闻之,内为无礼以怒陛下。
陛下赫然发怒,与兵讨之,乃徐告其民曰:『委身事中国,不爱珍货重宝,随时贡献,不敢失臣礼也。
无故伐我,必欲残我国家,俘我人民子女以为僮隶仆妾』。
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。
信其言而感怒,上下同心,战加十倍矣」。
又不从。
遂即拜吴王
陆逊大败刘备,杀其兵八万余人,仅以身免,外礼愈卑,而内行不顺,果如晔言。
晔事明皇帝,又大见亲重。
将伐蜀,朝臣内外皆曰「不可」。
晔入与议,因曰「可伐」;
出与朝臣言,因曰「不可伐」。
晔有胆智,言之皆有形。
中领军杨暨之亲臣,又重晔,持不可伐蜀之议最坚,每从内出,辄过晔,晔讲不可之意。
从驾行天渊池,论伐蜀事,切谏。
曰:「卿书生,焉知兵事」!
谦谢曰:「臣出自儒生之末,陛下过听,拔臣群萃之中,立之六军之上,臣有微心,不敢不尽言。
臣言诚不足采,侍中刘晔,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」。
曰:「晔与吾言蜀可伐」。
曰:「晔可召质也」。
诏召至,问,终不言,后独见,曰:伐国,大谋也。
臣得与闻大谋,常恐昧梦漏泄以益臣罪,焉敢向人言之?
夫兵,诡道也。
军事未发,不厌其密也。
陛下显然露之,臣恐敌国已闻之矣」。
于是谢之。
见出责曰:「夫钓者中大鱼,则纵而随之,须可制而后牵之,则无不得也。
人主之威,岂徒大鱼而已乎!
子诚直臣,然计不足采,不可不精思也」。
亦谢之,能应变持两端如此。
或恶曰:「晔不尽忠,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。
陛下试与言,皆反意而问之,若皆与所问反者,是常与圣意合也。
复每问皆同者,之情必无所复逃矣」。
如言以验之,果得其情,从此疏焉。
遂发狂,出为大鸿胪,以忧死。
谚曰:「巧诈不如拙诚」。
信矣。
之明智权计,若居之以德义,行之以忠信,古之上贤,何以加诸?
独任才智,不与世士相经纬,内不推心事上,外困于俗,卒不能自安于天下,岂不惜哉!
子陶,字季冶,善名称,有大辩,曹爽时为选部郎,邓飏之徒称之以为伊、吕。
当此之时,其人意陵青云,谓玄曰:「仲尼不圣。
何以知其然?
智者图国;
天下群愚,如弄一丸于掌中,而不能得天下」。
玄以其言大惑,不复详难也。
谓之曰:「天下之质,变无常也。
今见卿穷」,之败,退居里舍,乃谢其言之过(《三国·魏·刘晔传》注)
马先生(《白孔六帖》八) 西晋 · 傅玄
 出处:全晋文 卷五十
马先生钧字德衡,天下之名巧也。
少而游豫,不自知其为巧也。
当此之时,言不及巧,焉可以言知乎?
博士居贫,乃思绫机之变,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。
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,六十综者六十蹑,先生患其丧功费日,乃皆易以十二蹑。
其奇文异变,因感而作者,犹自然之成形,阴阳之无穷,此轮扁之对不可以言言者,又焉可以言校也。
先生给事中,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,言及指南车,二子谓古无指南车,记言之虚也。
先生曰:「古有之,未之思耳,夫何远之有」!
二子哂之曰:「先生名钧字德衡者器之模,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,轻重无准,而莫不模哉」!
先生曰:「虚争空言,不如度之易效也」。
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,诏先生作之,而指南车成,此一异也,又不可以言者也,从是天下服其巧矣。
居京师,都城内有地,可以为园,患无水以溉,先生乃作翻车,令童儿转之,而灌水自覆,更入更出,其功百倍于常,此二异也。
其后人有上百戏者,能设而不能动也。
帝以问先生:「可动否」?
对曰:「可动」。
帝曰:「其巧可益否」?
对曰:「可益」。
受诏作之。
以大木雕构,使其形若轮,平地施之,潜以水发焉。
设为女乐舞象,至令木人击鼓吹箫;
作山岳,使木人跳丸踯剑,缘絙倒立,出入自在;
百官行署,舂磨斗鸡,变巧百端。
此三异也。
先生诸葛亮连弩,曰:「巧则巧矣,未尽善也」。
言作之可令加五倍。
又患发石车,敌人之于楼边县湿牛皮,中之则堕,石不能连属而至。
欲作一轮,县大石数十,以机鼓轮为常,则以断县石飞击敌城,使首尾电至
尝试以车轮。
县瓴甓数十,飞之数百步矣。
有裴子者,上国之士也。
精通见理,闻而哂之。
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。
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,言之不已。
傅子谓裴子曰:「子所长者言也;
所短者巧也。
马氏所长者巧也;
所短者言也。
以子所长,击彼所短,则不得不屈;
以子所短,难彼所长,则必有所不解者。
夫巧者,天下之微事也。
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,其相击刺,必已远矣。
心乖于内,口屈于外,此马氏所以不对也」。
傅子见安乡侯,言及裴子之论,安乡侯又与裴子同。
傅子曰:「圣人具体备物,取人不以一揆也:有以神取之者,有以言取之者,有以事取之者。
有以神取之者,不言而诚心先达,德行颜渊之伦是也。
以言取之者,以变辩是非,言语宰我、子贡是也。
以事取之者,若政事冉有、季路,文学子游、子夏。
虽圣人之明尽物,如有所用,必有所试,然则试冉有以政,试游、夏以学矣。
游、夏犹然,况自此而降者乎!
何者?
县言物理,不可以言尽也,施之于事,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。
今若马氏所欲作者,国之精器,军之要用也。
费十寻之木,劳二人之力,不经时而是非定。
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,此犹以己智任天下之事,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,此所以多废也。
马氏所作,因变而得是,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。
其不皆是,因不用之,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。
夫同情者相妒,同事者相害,中人所不能免也。
故君子不以人害人,必以考试为衡石;
废衡石而不用,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,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」。
于是安乡侯悟,遂言之武安侯
武安侯忽之,不果试也。
此既易试之事,又马氏巧名已定,犹忽而不察,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?
后之君子其鉴之哉!
马先生之巧,虽古公输般、墨翟、王尔,近汉世张平子,不能过也。
公输般、墨翟皆见用于时,乃有益于世。
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给事省中,俱不典工官,巧无益于世。
用人不当其才,闻贤不试以事,良可恨也。
裴子者,裴秀
安乡侯者,曹羲也。
武安侯者,曹爽(《三国·魏·杜夔传》注,参辑《意林》,《北堂书钞》一百十一,《艺文类聚》四十四,《初学记》十二,《白孔六帖》八,《御览》三百三十六,又五百八十一,又七百五十二,又八百二十五)
母夫人张氏传 曹魏 · 钟会
 出处:全三国文 卷二十五
夫人张氏,字昌蒲太原兹氏人太傅定陵成侯之命妇也。
长吏二千石
夫人少丧父母,充成侯家,修身正行,非礼不动,为上下所称述。
贵妾孙氏,摄嫡专家,心害其贤,数谗毁,无所不至。
孙氏辨博有智巧,言足以饰非文过,然竟不能伤也。
及妊娠,愈更嫉妒,乃置药食中。
夫人中食,觉而吐之,瞑眩者数日。
或曰:「何不向公言之」?
答曰:「嫡庶相害,破家危国,古今以为鉴诫。
假如公信我,众谁能明其事?
彼以心度我,谓我必言,固将先我;
事由彼发,顾不快邪」!
遂称疾不见。
孙氏果谓成侯曰:「妾欲其得男,故饮以得男之药,反谓毒之」。
成侯曰:「得男药佳事,暗于食中与人,非人情也」。
遂讯侍者具服,孙氏由是得罪出。
成侯问夫人:「何能不言」?
夫人言其故,成侯大惊,益以此贤之。
黄初六年生会,恩宠愈隆,成侯既出孙氏,更纳正嫡贾氏。
夫人性矜严,明于教训。
会虽童稚,勤见规诲。
年四岁授《孝经》,七岁诵《论语》,八岁诵《诗》,十岁诵《尚书》,十一诵《易》,十二诵《春秋左氏传》、《国语》,十三诵《周礼》、《礼记》,十四诵成侯《易记》,十五使入太学,问四方奇文异训。
谓会曰:「学猥则倦,倦则意怠。
吾惧汝之意怠,故以渐训汝」。
今可以独学矣,雅好书籍,涉历众书,特好《易》、《老子》。
每读《易》,孔子说「鸣鹤在阴,劳谦君子,藉用白茅,不出户庭」之义,每使会反覆读之,曰:「《易》三百馀爻,仲尼特说此者,以谦恭慎密,枢机之发,行已至要,荣身所由故也。
顺斯术以往,足为君子矣」。
正始八年,会为尚书郎
夫人执会手而诲之曰:「汝弱冠见叙,人情不能不自足,则损在其中矣。
勉思其戒」。
是时大将军曹爽专朝政,日纵酒沈醉,会兄侍中毓宴还,言其事。
夫人曰:「乐则乐矣,然难久也。
居上不骄,制节谨度,然后乃无危溢之患。
今奢僭若此,非长守富贵之道」。
嘉平元年,车驾朝高平陵,会为中书郎从行。
相国文侯始举兵,众人恐惧,而夫人自若。
中书令刘放侍郎卫瓘、夏侯和等家皆怪,问夫人:「一子在危难之中,何能无忧」?
答曰:「大将军奢僭无度,吾常疑其不安。
太傅义不危国,必为大将军举耳。
吾儿在帝侧何忧?
闻且出兵,无他重器,其势必不久战」。
果如其言,一时称明。
会历机密十余年,颇豫政谋。
夫人谓曰:「昔范氏少子为赵简子设代邾之计,事从民悦,可谓功矣。
然其母以为乘伪作诈,末业鄙事,必不能久。
其识本深远,非近人所言。
常乐其为人。
汝居心正,吾知免矣,但当修所志,以辅益时化,不忝先人耳」。
常言:「人谁能皆体自然,但力行不倦,抑亦其次。
虽接鄙贼,必以言信,取与之间,分画分明」。
或问此无乃小乎。
答曰:「君子之行,皆积小以致高大。
若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,此乃小人之事耳。
希通慕大者,吾所不好」。
会自幼小,衣不过青绀,亲营家事,自知恭检。
然见得思义,临财必让。
会前后赐钱帛数百万计,悉送供公家之用,一无所取。
年五十有九,甘露二年二月暴疾薨。
比葬,天子有手诏,命大将军高都侯厚加赗赠,丧事无巨细,一皆供给。
议者以为公侯有夫人,有世妇,有妻有妾,所谓外命妇也。
依《春秋》成风定姒之义,宜崇典礼,不得总称妾名。
于是称成侯命妇。
殡葬之事,有取于古制,礼也(《魏志·锤会传》注此篇张溥误分为二,又略见《御览》二百二十,又六百十三)
即位诏景初三年正月 曹魏 · 曹芳
 出处:全三国文 卷十一
朕以眇身,继承鸿业,茕茕在疚,靡所控告
大将军太尉奉受末命,夹辅朕躬,司徒司空冢宰元辅,总率百僚,以宁社稷。
其与群卿大夫,勉勖乃心,称朕意焉(《魏志·齐王芳纪》。案:齐王芳二月,有以太尉司马懿太傅诏。据《曹爽传》,是孙资所作,今编入孙资文。)
请原杨骏官属 西晋 · 傅祗
 出处:全晋文 卷五十二
鲁芝曹爽司马,斩关出赴,宣帝义之,尚迁青州刺史
骏之僚佐不可加罚(《晋书·傅祗传》)
王弼 西晋 · 何劭
 出处:全晋文卷十八
幼而察慧,年十馀,好老氏,通辩能言。
父业,为书郎
裴徽吏部郎未弱冠,往造焉。
一见而异之,问曰:「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,然圣人莫肯致言,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」?
曰:「圣人体无,无又不可以训,故不说也。
老子是有者也,故恒言无所不足」。
寻亦为傅嘏所知。
于时何晏吏部尚书,甚奇,叹之曰:「仲尼称后生可畏,若斯人者,可与言天人之际乎」!
正始中黄门侍郎累缺。
既用贾充、裴秀、朱整,又议用
丁谧争衡,致高邑王黎于曹爽用黎。
于是以台郎
初除,觐,请间,为屏左右,而与论道,移时无所他及,以此嗤之。
专朝政,党与共相进用,通俊不治名高。
寻黎无几时病亡,王沈代黎,遂不得在门下,为之叹恨。
在台既浅,事功亦雅非所长,益不留意焉。
淮南刘陶善论纵横,为当进所推。
每与语,常屈
天才卓出,当其所得,莫能夺也。
性和理(《艺文类聚》七十四作「性好𢎪理」。),乐游宴,解音律,善投壶。
其论道傅会文辞,不如何晏,自然有所拔得,多也。
颇以所长笑人,故时为士君子所疾。
钟会善,论议以校练为家,然每服弼之高致。
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,其论甚精,钟会等述之。
与不同,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,同于人者五情也。
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;
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,然则圣人之情,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。
今以其无累,便谓不复应物,失之多矣。
注《易》,颍川荀融《大衍义》。
答其意,白书以戏之曰:「夫明足以寻极幽微,而不能去自然之性。
颜子之量,孔父之所预在,然遇之不能无乐,丧之不能无哀。
又常狭斯人,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,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。
足下之量,虽已定乎胸怀之内,然而隔逾旬朔,何其相思之多乎?
故知尼父之于颜子,可以无大过矣」。
注《老子》,为之指略,致有理统。
注《道略论》、注《易》,往往有高丽言。
太原王济好谈,病《老》《庄》,常云:「见《易》注,所悟者多」。
为人浅而不识物情,初与王黎、荀善,黎夺其黄门郎,于是恨黎,与亦不终。
正始十年曹爽废,以公事免。
其秋遇疠疾亡,时年二十四,无子绝嗣。
弼之卒也,晋景王闻之,嗟叹者累日,其为高识所惜如此(《魏志·钟会传》注。案:《世说·文学篇》注引《别传》,其文小异。)
晋鼙舞歌五首 其二 天命篇 魏晋 · 无名氏
圣祖受天命,应期辅魏皇。
入则综万机,出则征四方。
朝廷无遗理,方表宁且康。
道隆舜臣尧,积德逾大王
孟度阻穷险,造乱天一隅。
神兵出不意,奉命致天诛。
赦善戮有罪,元恶宗为虚。
威风振劲蜀,武烈慑强吴。
诸葛不知命,肆逆乱天常。
拥徒十馀万,数来寇边疆。
我皇迈神武,秉钺镇雍凉。
亮乃畏天威,未战先仆僵。
盈虚自然运,时变固多艰。
东征陵海表,万里枭贼渊。
受遗齐七政,曹爽又滔天。
群凶受诛殛,百禄咸来臻。
黄华应福始,王凌为祸先(同上)
议诛曹爽 魏晋 · 阙名
 出处:全三国文 卷五十五
《春秋》之义,君亲无将,将而必诛。
以支属,世蒙殊宠,亲受先帝握手遗诏托以天下,而包藏祸心,蔑弃顾命,乃与晏、飏、及当等谋图神器。
范党同罪人,皆为大逆不道(《魏志·曹爽传》会公卿朝臣廷议,以为云云。于是收、义、训、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、张当等,皆伏诛,夷三族。)